科研动态
NEWS
【科普营养】Cell最新:代糖也会升高血糖?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
2022-08-29 09:14
来源:
【科普营养】Cell最新:代糖也会升高血糖?深度解读...
文章题目是Personalized microbiome-driven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
翻译:高强度甜味剂对肠菌有特异性的影响,改变人体的糖耐量。
糖耐量用大白话解释: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程度。
耐受度越好,血糖波动越小(伤害也小),反之,血糖波动大。而糖尿病就是一种糖耐量半永久受损的典型表现。
实验设计如下,是个非常精彩且好懂的随机对照实验:
这个论文有啥发现?
但是我们不能理解为:高强度甜味剂不能吃了。
这个实验怎么设计的?
四组实验组分别摄入糖精(Saccharin)、三氯蔗糖(Sucralose)、甜菊糖苷(stevia)和阿斯巴甜(Aspartame),同时用葡萄糖作为「载体」(5g)一同摄入。
两组对照组分别摄入与上述实验组等量的葡萄糖(5g),另一组则啥都不吃做空白对照。
然后在做完这个摄入实验后,科学家进一步把这6组人的粪便菌群移植给了「无菌小鼠」,来观察这6组人的肠到菌群是不是有变化。
吃了21天后,实验结果发现在每组实验中,个体化差异较大:
有的人糖耐量真的变差了
如下图,红色线是21天后的结果,升高了代表血糖波动大了。
这个图红色的是21天后的升糖曲线,越高表示血糖波动越大,也就越不好。
我们可以看到,吃糖精的A、三氯蔗糖的B、甜菊糖的C和阿斯巴甜D的这部分人群糖耐量都变差了(血糖波动更大)。
而两个对照组几乎没有变化,证明高强度甜味剂对这部分人的糖耐量影响,不是来自5g的葡萄糖。
这里有个点很有意思,过去我们认为「甜菊糖苷」这种天然的高强度甜味剂很安全。
而这个实验表明它跟其他高强度甜味剂在对部分人糖耐量损伤方面,似乎没啥优势。
所以真的而不能盲目认为:天然的就更好。
还有的人血糖没啥变化
另一部分人则不然。因为个体差异,这部分人对高强度甜味剂几乎没有啥反应,他们21天后的血糖变化如下图:
除了糖精(第一组)红色还是高的,其他高强度甜味剂的曲线几乎都是重合的(没受损)。
因此,不是每个人吃高强度甜味剂都会发生「糖耐量受损」的问题(除了糖精)。
这个结果怎么解读呢?
实验中高强度甜味剂的剂量是多少?
这个实验用了四种甜味物质做实验
首先是葡萄糖5g(用来做甜味剂的载体)
阿斯巴甜240mg(8%的允许摄入量)
180mg糖精(20%的允许摄入量)
102mg三氯蔗糖(34%允许摄入量)
180mg甜菊糖苷(75%允许摄入量)
这四种都是常见的高强度甜味剂,它们由于用量都非常小(因为甜度很高),所以在过去通常被认为是「忽略不计」的存在,仅仅贡献了甜味,这个实验推翻了这个「设想」。
这个是我们解读前需要了解的点。
代糖伤害比吃糖大?
并不能这样理解。
这个实验只能侧面说明,人对吃糖是有一定耐受度的 : 比如5g吃21天对健康人没有什么影响。5g就是一块方糖的量,大概是喝两口可乐的量吧——这么点儿,自己琢磨去。
这里不能解读成:吃糖不伤糖耐量。
而应该解读:人对吃糖是有一定耐受度,糖耐量损伤是个综合结果。
甜味剂如何影响肠道菌群?
在做完21天对照实验后,科学家把受试者的肠道菌群以粪菌形式移植给了无菌小鼠。来看看菌群是不是有所改变。
变化如下:
结果确实验证了在小鼠身上,血糖的变化与受试者血糖变化趋势一致,而且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小鼠糖耐量受损,有的不受损。
所以这个步骤就证明了「高强度甜味剂」对糖耐量的作用,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发挥出来的。
作为消费者怎么做比较好?
1. 高强度甜味剂(糖精、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甜菊糖苷)不是穿肠过的「惰性」物质,它们的确会改变肠道菌群,但是因人而异。
3. 不宜妖魔化高强度甜味剂的饮料,它对比大量添加糖带来的「血糖暴击」和「空热量」还是有替代意义的。
5. 如果只是想喝饮料,还是喝草本茶,纯茶这类饮料;用糖醇的代糖饮料也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喝白水好这个大废话就不啰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