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NEWS
情绪控制与心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
2018-05-31 01:07
来源:
一、情绪与生理反应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就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致病,某一种情志的变化都会令其相对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如"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
1930年Dunbar医生提出"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身医学会",专门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近年又提出"心理心血管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情绪的生理反应,指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伴随着情绪活动有机体表现出的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表达情绪有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声调表情等。包括躯体运动功能、内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三个方面的变化。情绪生理反应可以导致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皮肤电/温度、瞳孔大小、唾液分泌量、肠胃蠕动等几个方面的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相对亢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肠胃运动减慢,瞳孔放大。副交感神经系统相对亢进,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引起动物"愉快" 时,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运动加强。悲伤、抑郁会导致心率下降。
二、情绪障碍与心血管疾病
1. 情绪障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心脏血管(冠状动脉)是为心脏供能的主要通路,其阻塞/痉挛可引起心肌功能不足从而发生冠心病。大脑的神经冲动可以通过内分泌系统使外周躯体效应改变,具体讲就是改变血液中某些具有效应作用的小物质含量,可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2. 焦虑、抑郁在冠心病中发病率高
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情绪障碍,高达40%-70%。抑郁在冠心病患者中约占15%-64%, 是普通人的3倍。
2008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指南中,建议全部医疗机构对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常规进行抑郁症的简易筛查。不能错过任何筛查和治疗抑郁的机会,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健康结果。2011年"AHA/ACCF冠状动脉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建议,接受 CABG 或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筛查是否存在抑郁(Ⅱa/B)。治疗抑郁虽未被证明能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但是可能带来其他的临床获益(Ⅱb/C)。
我国心脑血管知名专家,胡大一教授曾经在心脏病治疗方面强调,总结和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对患者情绪障碍进行干预和治疗。
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锻炼控制情绪
有效管理情绪,也就是控制"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避免情绪障碍,会对心身健康有益。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认识到情绪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要提高警惕,多学习、多沟通,经常锻炼控制情绪,不至于在疲劳、寒冷、突发情况时避免情绪激动导致的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