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NEWS
疫情之下,这种无声灾害一样需要警惕 | 请转给你关心的 ta
发布时间:
2020-04-15 13:39
来源:
疫情之下,这种无声灾害一样需要警惕 | 请转给你关心的 ta
武汉离汉通道解封快一周了;但是,这场疫情给部分同胞带来的心理危机,可能并未结束。
疫情爆发时期,有不少朋友精神紧张,情绪恐慌焦虑,甚至失眠、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一线医护人员还有身处武汉疫区的朋友来说,心理上的考验更加巨大。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大部分朋友之前积攒的心理压力得到舒解。但依然有部分同胞内心的「疫情创伤」,需要得到关注。
与此同时,全球疫情形势还在变化,仍然需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些朋友也在担心疫情会出现二次爆发。
在这场防疫持久战里:
-
因为疫情,产生了一些条件反射心理或举动,是正常的吗?
-
因疫情持续存在所带来的不安和过度担心,该如何调节?
-
在疫情中失去亲朋挚爱或曾经共同抗疫的战友,产生心理创伤了怎么办?
-
解封不解防的日子里,在心理层面如何更好地应对?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值得你我共同关注。
疫情之下,你和家人
心理状态还好吗?
有些已觉察到自己心理状态变化的朋友,已经给自己套上了一个专业的疾病名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英文简称)。
甚至有网友提到,「这次疫情,虽然各人情况不同,但是大家似乎都有了自己的 PTSD」。比如说——
时刻关注疫情,容易焦虑紧张,担心疫情反复或者二次爆发:
辗转反侧,容易失眠:
自己或周围人打喷嚏或咳嗽,或听到、看到发热字眼,马上怀疑自己是否已中招:
囤积超过之前 1 年消耗量的口罩或者消毒液:
觉得疫情结束后依然会被疫情带来的心理阴影所笼罩:
疫情之下,你是否曾经或正在经历上面这些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严重吗?
是「疫情 PTSD」吗?
➊ 其实,以上这些表现,绝大部分属于应激反应。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应激源,本身会直接导致人们进入应激状态。
为加强防控,全国多省市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大家的生活节奏突然发生巨大变化,紧张感可能骤增。受疫情影响出现的反应,可能会因人而异。
对大多数人来说,疫情影响下,出现持续且适度的心理及躯体反应,让人们处于合理、必要的应激状态,属于人的本能反应。
以前被看做一种疾病的「急性应激反应」,目前在国际上也不再被坚持认为一定是一种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已经取消了这一疾病诊断名称。
这种应激反应,不仅不会对日常生活工作节奏和效率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反而有可能提高我们的行动效率。
➋ 部分人可自行缓解,部分人可能程度较为严重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这些反应也会自然缓解。
但也可能有一部分朋友,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身心反应、持续时间较长、对日常生活工作节奏和效率产生显著不良影响,可能会达到焦虑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精神医学诊断标准。
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重视了。现实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别让「心理疫情」继续蔓延。
➌ 关于 PTSD,其实有一套更为严格的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经历过严重创伤性事件(往往涉及严重伤害、死亡,或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出现以下核心症状表现,持续数周,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等造成显著负面影响,才诊断为 PTSD—
A. 再体验:与创伤有关的情景/内容在患者的思维/记忆中反复且不自主地重演,再体验的过程中通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恐惧或震惊)及生理反应。
B. 刻意回避:对与创伤事件直接高度相关的思想/记忆表现明显的回避或遗忘,对可引起创伤事件联想的人群、谈话、活动或场景等明显回避。
C. 过度警觉:持续体验到过度的、与实际明显不符的现实威胁,生活可能陷入「处处设防」的状态。
D. PTSD 患者其他可能出现的临床特征还包括:广泛的烦躁不安、各种躯体不适、消极观念或行为、社交退缩、酒精或物质滥用、以及愤怒/羞愧/悲伤/屈辱/内疚等负面情绪体验。
以此来看,并不是所有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朋友都一定会发展成为 PTSD,大家无需过度对号入座。
但具体到此次疫情来说,包含但不限于下面这些特定人群,都属于经历过严重创伤性事件,需要得到重点关怀和帮助:
-
重/危症患者;
-
高度感染风险岗位人员(如隔离病房/ICU医护人员、卡口/口岸检疫人员、社区一线排查工作人员等);
-
经历亲朋好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群;
-
经历新冠肺炎患者(尤其年轻患者)死亡的医护人员等等。
因疫情带来一些心理波动
甚至痛苦不安,该怎么办?
➊ 怎样自我调节?
参考国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的意见,可以用「三安原则」来合理调整自我应对策略。
首先,是安全。包含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两方面:
-
面对疫情,按照相关指引做好个人防护。
-
避免过于频繁浏览和关注疫情信息,尽量选择可靠性高的信息来源,尽量听取专家和专业人士的建议和解读;
-
与朋友、家人保持交流和关心;
-
配合有序复工复学。
其次,是安心。疫情防控在当下仍然是一场持久战,尽量通过一些策略让自己能以平静的心态保持生活节奏——
理解、接纳和面对现实,活在当下,为所当为。比如,面对疫情传播的现实,真正有用的是合理有效的自我防护。
再比如,对于还未出院的肺炎患者,或者仍在隔离观察的境外输入病例,或者无症状感染者而言,面对现实,接纳这个事实,并按照医学规程配合相应处理,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有利的策略。
同时,利用行动目标来缓解负面情绪,也有利于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兴趣,家人间的休闲互动活动等等。
再者,是安眠。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你在疫情期间保证较好的生活节奏、情绪状态。如果感觉睡眠调整有困难,及时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➋ 倍感压力或苦恼,也可尝试心理咨询,必要时及时就医
疫情期间,面诊若存在困难,可考虑线上咨询服务或心理援助热线。
如果你当前存在类似以下情况:
-
仍然因疫情存在不安心理,以致对生活、情绪状态有所影响,自我调节困难;
-
不确定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否回归正常范围;
-
在疫情中失去亲朋挚爱或者抗疫战友,难以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状态;
-
……
且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明显的痛苦,给家庭、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节奏效率带来显著负面影响时,建议至精神心理专科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