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NEWS
从家庭血压监测的最新证据,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血压全程管理
发布时间:
2020-07-27 13:55
来源:
从家庭血压监测的最新证据,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血压全程管理
导语:高血压的管理仍是一个综合问题,除了规范的血压测量,我们还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策略,包括加强患者教育、优化治疗方案、应用互联网健康技术等,进一步加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升血压控制率。
随着高血压诊治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家庭血压监测得到普及,电子血压计作为常见的医疗设备走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家庭血压监测已成为有效提高高血压知晓率与控制率不可或缺的手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及新近发布的《2019中国家庭血压监测指南》均强烈推荐家庭血压监测。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医学会(AMA)也发布了有关家庭血压监测联合政策声明(以下简称“声明”)。期待更加广泛的患者宣教,充分发挥家庭血压监测的作用,以实现更加科学的高血压全程管理,从而降低心血管风险。
最近的两项荟萃分析[2,3]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仅进行家庭自我血压监测未同时进行其他干预措施时,平均收缩压的下降(3.9mmHg[2]和4.9mmHg[3])在6个月时较显著,但12个月时收缩压的下降(1.5mmHg[2]和0.1mmHg[3])没有统计学意义。
另一项荟萃分析包含了患者个人数据以及联合网络/电话随访,患者教育,个人或电话咨询4项不同强度干预措施的比较(如下图1所示),结果[4]显示与12个月常规治疗相比,自我血压监测与收缩压降低有关(3.2mmHg,[95%CI,4.9-1.6mmHg]),然而,这一降压效果明显受到联合干预措施强度的影响,其影响血压下降的程度从单独自我监测时无效果(1.0mmHg [95%CI,3.3, 1.2]),到联合其他干预措施时SBP下降6.1mmHg ([95%CI,9.0, 3.2]),说明在家庭血压监测的同时,还应辅助其他的联合干预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我血压测量具有潜在的健康和经济获益。对于诊室血压升高的患者来说,与单纯诊室血压监测或常规治疗相比,在诊室血压监测基础上进行家庭自我血压监测具有成本效应的获益[1]。随着血压遥测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血压远程监测和管理有可能成为未来血压管理的新模式。与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相比,家庭血压监测更具有普适性,但仍需要科普患者宣教和严格的市场监管帮助提升电子血压计的质量,让规范的家庭血压测量成为可能,同时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涉及降压时机、目标和药物,多种危险因素管理等方方面面,需要高血压管理者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从每个人都定期监测血压做起。

-
家庭血压监测时,应每日早、晚测量血压,每次测量应在坐位休息5min后,测量2~3次,间隔1min。
-
初诊患者,治疗早期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应于就诊前连续测量5~7d;血压控制良好时,每周测量至少1d。
-
通常,早上血压测量应于起床后1h内进行,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早餐前,剧烈活动前。
-
考虑我国居民晚饭时间较早,因此建议,晚间血压测量于晚饭后、上床睡觉前进行。不论早上,还是晚上,测量血压前均应注意排空膀胱。
-
为了确保家庭血压监测的质量,血压监测期间应记录起床时间、上床睡觉时间、三餐时间及服药时间。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