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委:持续推进保健食品等领域食品质量标准制定

发布时间:

2023-04-04 09:28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罕见提出“持续推进保健食品等领域食品质量标准制定,强化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调配套。

国标委:持续推进保健食品等领域食品质量标准制定

消费营养保健食品、发展营养健康产业,对提高民众健康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和促进市场繁荣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罕见提出“持续推进保健食品等领域食品质量标准制定,强化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调配套。

2021年12月,国家标准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基础通用产品质量分级检测方法食品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和追溯规范、中国特色风味食品和传统食品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大研制弘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引领产业发展的食品质量标准的力度,更好满足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过,回溯过去几年的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在提及“食品质量标准”时从未专门提出过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苦标准久已!
目前我国针对保健食品的标准包括产品通用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16740-2014)和生产控制标准《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17405-1998)。此外还有19项检测方法标准,其中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中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GB 28404-201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其他如《保健食品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GB/T 5009.170-2003)等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从时间上看,保健食品国家标准自GB16740修订发布后再无进度。

从需求端看,保健食品重要标准缺失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门针对保健食品的技术标准数量少,保健食品所用原辅料的标准、产品功效/标志性成分和理化成分等的检测方法等均需借鉴采用普通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而如辅酶Q10、氨糖等诸多常用保健食品原料更是无食品标准可依。
保健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的支撑。
在刚刚结束的特殊食品大会上,有消息指出,监管部门正在率先研究推进提取物类的原料质量标准制定,最终可能会以推荐性标准GB/T的形式出台。 

因此,在今年的标准化工作要点中能看到保健食品的身影,还是值得激动一下。

标准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助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工具。修订后的《标准化法》于2018年正式实施,也让团体标准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周期较长、修订速度慢,很难跟得上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产学研资源,合力推进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转化可以成为建立质量标准体系的重要突破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划底线”,团体标准则可以作为质量标准的重要组成“提水平”,引导行业提质增效。在某些细分品类和国标未涉及的领域,团体组织可结合自身优势,提出如原料、工艺、生产规划、检验方法、服务规范、产品质量分级等多种团标标准,推动企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庶正康讯科学与法规中心负责人李芃表示,我们团队系统梳理了目前保健食品行业的团体标准情况,认为当前团体标准转化还存一些难点。首先是团标制定的专业化水平和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水平是否保持同步,能够代表行业的较高水平;其次,检测方法、设备是否有一定的行业通用性,大多数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能够具备;最后,团标制定过程是否能够保证科学和客观。

近年来,庶正康讯团队主导和参与制定了多项团体标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如已经发布的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团体标准T/CNHFA 006-2022《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对益生菌活菌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食品中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已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立项(项目编号为2022TB028);《化妆品中β-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业已在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立项(项目编号为2022LX-CITS009)。